快民

首页 > 新闻> 正文

朱乐耕陶艺马创作20周年纪念展在京开幕

A- A+ 时间:2018-05-30 16:36 稿件来源:网络 编辑:水中鱼


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主办的“英雄梦·马语——朱乐耕陶艺马创作20周年纪念展”于
5月21日在北京恭王府隆重开幕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王保胜/摄影报道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边伟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著名陶艺家朱乐耕先生以“马”为题材的系列作品创作满二十周年的时间,所以特别推出“英雄梦·马语——朱乐耕陶艺马创作20周年纪念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在致辞中指出,朱乐耕的作品完全把传统陶艺发展为当代国际性的语汇和语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朱乐耕一系列马的形象,是当代精神的呈现,是当代人格的呈现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莫言在致辞中表示,看到展览里的作品让我产生了丰富的联想,陶瓷的本质是土,它在火中涅槃、升华,变成了土与火结晶,祝愿朱乐耕将来的陶艺创作,既像天马一样飞得更加长久,也像泥土一样积累得更加厚重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富根主持开幕式



著名陶艺家朱乐耕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以马为主题,马是古代英雄的坐骑,也是传统中国人心目中的灵性之物。其实马语也是人语,画马,做马也是在画人和做人,是将马的精神幻化成人的精神,幻化成人的灵性世界



原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高显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莫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等领导及艺术家嘉宾出席开幕式,祝贺展览成功举办



“英雄梦·马语——朱乐耕陶艺马创作20周年纪念展”系统地梳理了朱乐耕20年创作历程中“马”主题的陶艺作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马”这一主题在朱乐耕陶艺创作历程中呈现当代性语言的探索



朱乐耕向原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等嘉宾介绍展览作品《征》(之二)



朱乐耕向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莫言等嘉宾介绍展览作品《秋水》(之三)

 

朱乐耕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莫言等嘉宾介绍展览作品的创作经历



原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与朱乐耕在展览作品前合影,并祝贺展览成功举办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为展览的成功举办向朱乐耕表示祝贺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莫言与朱乐耕在展览作品前亲切交流,对朱乐耕的陶艺创作给予高度评价



原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高显莉,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宏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莫言,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边伟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向朱乐耕表示热烈祝贺



在恭王府这样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环境做展览,仿佛穿越了时空。朱乐耕在展览作品《风·涅槃》前向参观展览的嘉宾介绍本次展览的主题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  王保胜)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主办的“英雄梦·马语——朱乐耕陶艺马创作20周年纪念展”于5月21日在北京恭王府隆重开幕。原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高显莉,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宏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莫言,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边伟等嘉宾出席开幕式。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富根主持开幕式。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中国著名陶艺家朱乐耕“马”系列作品创作20周年。此次展览是朱乐耕陶艺生涯中以“马”为主题创作的首次个展呈现,展出的陶艺马作品贯穿于朱乐耕陶艺创作的各个阶段,其中包括以《马语》《万马奔腾图》为代表的红绿彩瓷板画,以《秋水》为代表的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瓷板画,以《征》为代表的红绿彩绘画装饰高温陶瓷雕塑,以及以《风》为代表的高温陶瓷雕塑,共甄选作品40余件(组)。展览系统地梳理了朱乐耕20年创作历程中“马”主题的陶艺作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马”这一主题在朱乐耕陶艺创作历程中呈现当代性语言的探索。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在致辞中表示,朱乐耕的作品完全把传统陶艺发展为当代国际性的语汇和语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朱乐耕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中国审美价值的一种品行与自己的艺术作品结合在一起,在造型上有重大的突破,其中就有在陶艺雕塑中把马尾和马腿之间的造型的关系融为一体,让人感到这种马的造型是一种艺术的语言,更是一种当代艺术家对时代精神体验的语言。朱乐耕一系列马的形象,是当代精神的呈现,是当代人格的呈现。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莫言在致辞中表示,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所以看到朱乐耕一系列的作品,我内心有很多触动,马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中国古代,马作为并肩作战的伙伴,也是老百姓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朋友,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提到马就想到了“天马行空”,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就应该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要有大胆的、狂放的想象力,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但任何艺术创作也一定也要接地气,总是在云端飞奔并不现实。看到展览里的作品让我产生了丰富的联想,陶瓷的本质是土,它在火中涅槃、升华,变成了土与火结晶,祝愿朱乐耕将来的陶艺创作,既像天马一样飞得更加长久,也像泥土一样积累得更加厚重。
      著名陶艺家朱乐耕表示,此次展览以马为主题,马是古代英雄的坐骑,也是传统中国人心目中的灵性之物。所有的男儿都有一个驰骋疆场的英雄梦,我也一样,所以,从小喜欢画武将,从喜欢画武将到喜欢画武将的坐骑——马,到喜欢做马的雕塑,喜欢与马对话。其实马语也是人语,画马,做马也是在画人和做人,是将马的精神幻化成人的精神,幻化成人的灵性世界。
      正如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恭王府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孙旭光在展览序言中所写的一样:“朱乐耕先生的作品追求自然天成,无论是其立于云天和冰川之间的‘天马’,还是迎风前行的‘群马’,或是低头沉思的‘马语者’……都是用酣畅的泥土手工塑造而成。泥土形成的自然肌理,在凹凸不平肌理中所形成的釉色的自然流动,还有窑火的窑变所留下的火焰感,让人看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在其作品上的体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乐耕,是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是2012年文化部“物质文化遗产薪传奖”和2013年“中华艺文奖”的得主。他曾在中国、新加坡、香港、韩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陶艺展。其主要贡献在于将当代陶艺与环境建筑相结合,并以气势磅礴而著称,其多件作品被安置在韩国的首尔、济州岛,国内的北京、天津、上海等一些著名的建筑物中,成为多座城市的重要公共艺术及人文景观,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当代陶艺家。多次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美国阿佛雷德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韩国弘益大学等许多国家的重要大学讲学。在各种讲座及学术交流中,他通过自己的陶艺实践过程阐释了中国自然主义的哲学观,阐释了中国哲人对世界的认识,进而表达了中国人的文化理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认识。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当代意识,但他将自己的作品的当代性,定性为本土化的当代性,即具有中国哲学意味的当代性风格。(中国文化人物)